南华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书写教育强省建设南华答卷 | 教育强国看湖南·高校行㉚

时间:2025-03-01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责编:陈玮 编辑:邱梦

分享到

【编者按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湖南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书写教育华章,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湖湘力量。日前,湖南省教育厅融媒体矩阵推出“奋进在教育强省大路上”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报道湖南教育战线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的新举措、新成就、新气象。

“奋进在教育强省大路上”专栏之“教育强国看湖南·市州行/高校行”系列,通过图文报道的方式,巡礼式宣传各地各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格局性变化和跨越式成就。

教育强国看湖南·高校行㉚

南华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书写教育强省建设南华答卷

我国首台磁约束核聚变仿星器装置加速落地,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盒投入临床,首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启用……面对“教育强省,高校何为”的时代课题,南华大学坚定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我国首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在南华大学正式启用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2019级临床医学(卓越医生)班的考研上线率达90%,录取率达80%……” 曾获南华大学“十佳优秀班主任”衡阳医学院教授韦星表示,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创新举措,让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核科学技术学院核物理拔尖班本科生江佳杰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 Chinese Physics C和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D发表高水平论文。他表示,学校为拔尖班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为每个学生配备了导师,每个同学在感兴趣的领域都能得到学业导师一对一指导。

南华大学召开人才与科技工作会议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深化“医+X”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好“核物理”拔尖创新班、“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基础医学(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协同创新班,强化新医科、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核、医专业本科生升学率逐年上升,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升学率接近60%。

2月28日,首个智能计量微专业开班。这是学校紧密对接全省绿色智能计算“3+5”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链建设所打造的首个微专业,自报名启动以来,响应学生众多。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紧密对接核工业发展需要,与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核产业特岗”班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项目,受到湖南考生热烈关注,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生源质量提升明显。学校还与中国广核集团、中铁集团广州工程局深圳公司、中核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班联合培养协议,在校培养的订单班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

学校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实验实训—创新创业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全链条贯通的专创融合培养模式,打造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吸引32个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学生每年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超过3000人次,参与创新创业、学科竞赛超过16000人次,学校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决赛中获得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护理学专业赛道金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总数居省属高校前三。

南华大学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决赛中获得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护理学专业赛道金奖

■ 坚定不移人才强校,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学校三次召开人才工作大会,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南华大学现在给我们的实验室条件跟国外的顶级实验室相比都不逊色。为了给我们科研创造更好的条件,实验室各类设备都一应俱全,还配有个人助手,实验开展事半功倍。”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毕磊的感受,正是学校以高端平台建设为引领,为各类人才“量体裁衣”的真实写照。3万余平方米高水平科研实验室迅速打造完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了人才发展的“大舞台”。

为持续推动人才引育,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团队引才及校地联动引才。不少人才团队被南华的良好人才环境吸引,在南华实现团聚。核科学技术学院韦悦周教授来校后,先后引进殷祥标教授、曾德乾教授、M. F. Hamza教授为核心成员组建了“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团队”并入选2023年湖南省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创新团队。湖湘青年英才、药学院特聘教授王力立加盟南华后,他的独立实验室在两个月内建成,短短半年就招收了博士后及研究生,科研启动经费迅速到账,在他的动员下,之前在同一个课题组的姚欢、杨留攀博士先后来到南华,联合组成了药用超分子团队。学校与衡阳市共同推出了“UP”模式,更是让酷哇机器人、深圳云天励飞等“小巨人”企业的领军人才相继落户南华。

自2019年学校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学校新增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188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学者增加至35人,省部级人才计划学者从15人增加到160人,博士学位教师从820人增加到1629人,一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一大批成果相继涌现,呈现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韦悦周教授团队从“独居石”中成功提取“肿瘤克星”高纯医用核素

■ 强化有组织科研,夯实科技创新根基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五年时间内主持获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罗文教授表示,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强化有组织科研,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推动平台、项目、成果不断取得新成绩。

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只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为突破美欧对中国高端核设计分析软件的封锁,学校先进核能技术设计与安全团队坚持走自主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软件开发之路,从零起步,历时五年多完成多功能数智化蒙特卡罗软件MagicMC1.0研发,目前这款软件已成为先进核能系统堆芯物理设计、辐射屏蔽分析和医学物理剂量评估等领域重要的自主化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该团队还创新设计了能量高、体积小、重量轻的车载分体耦合式移动核反应堆,可为深空、深海、边远地区、海岛以及临时场所提供高效稳定可靠的电力支持。

为强化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学校进一步加强与知名高校、企业合作,先后联合中南大学共建“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中核核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先进核能技术设计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围绕新药研发、智能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输变电技术等领域,与片仔癀、山河智能、中核二七二、特变电工等企业设立了近2亿元的联合科研基金,推动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紧扣特色学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打造“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中心”“肝癌早诊早治工程研究中心”“激光应用与数控加工中心”“新能源光伏与光储一体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一大批新型科研机构。

曹德良教授研发出我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盒

平台打造有力,人才纷至沓来,学校承担省、国家级项目能力持续增强,相继实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核能开发千万元级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的突破,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从2021年的67项增长至2024年的108项,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8年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学校科研总经费四年来翻了一番。

在科研项目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也相继涌现,韦悦周教授团队从“独居石”中成功提取“肿瘤克星”高纯医用核素,原创微波固化技术在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中的应用得到了行业高度认可并获省“揭榜挂帅”项目支持,学校还突破了气载放射性氡计量、监测和防控等卡脖子技术,实现单项成果转让千万元级突破。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学校已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面向未来,南华大学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锚定教育强省建设目标,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书写教育强省建设的南华答卷,为服务“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南华力量。

责编:陈玮 编辑:邱梦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湖南教育新闻
《湖南教育新闻》栏目简介

《湖南教育新闻》栏目简介

查看详情
国防教育频道
国防教育频道简介

国防教育频道简介

查看详情
湖南招考
直播预告!“湘就业”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

直播预告!“湘就业”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

查看详情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简介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简介

查看详情
奋斗青春号
奋斗青春号

奋斗青春号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